首页 资讯 正文

「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」守护文化遗产 共启发展智慧——“中国—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”侧记

体育正文 100 0

「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」守护文化遗产 共启发展智慧——“中国—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”侧记

「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」守护文化遗产 共启发展智慧——“中国—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”侧记

新甘肃(gānsù)·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6月20日,“中国—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”在天水拉开帷幕。来自(láizì)中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、文保专家相聚在麦积山下(xià),围绕文化遗产的守护与新生,展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(xiàndài)、保护传承与创新、本土与国际的深度交流(jiāoliú)。 甘谷木雕、关峡竹编、麦积泥塑……会议开始前,非遗(fēiyí)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展区大显身手,现场为嘉宾展示剪纸、刺绣、八卦(bāguà)养生掌等非遗技艺并和与会嘉宾互动(hùdòng)交流。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展区创作(chuàngzuò)。(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吴涵) 甘肃是文化(wénhuà)遗产资源(zīyuán)大省,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、不可移动文物1.7万处、可移动文物51.2万件(wànjiàn)(套),非物质文化遗产778项(xiàng),文化资源丰度居全国第5位,每9.6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…… 数字背后,是这片土地对文明(wénmíng)基因的深沉守护。从敦煌研究院数十年如一日钻研壁画修复与(yǔ)石窟(shíkū)保护(bǎohù),到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甘肃以科技硬实力不断夯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、建设文化强省的根基。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、研究馆员郭青林(guōqīnglín)说:“我们建立了甘肃省石窟鉴定咨询平台,把敦煌莫高窟等6处石窟连通起来。未来的目标是(shì)把甘肃所有(suǒyǒu)的石窟都放在该平台来监测,并进行预防性保护。”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,这些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不仅记录(jìlù)着过去,也是开创未来的基石。 嘉宾(jiābīn)发言。(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) 敦煌莫高窟(mògāokū),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金色沙海中的明珠;中南半岛密林深处(shēnchù),柬埔寨吴哥窟,以宏伟的建筑与细致的浮雕闻名于世。 两座人类文明的史诗隔着山河遥相呼应(yáoxiānghūyìng)。 “多年来,中国向多个东盟国家的遗产项目提供了(le)专业技术、资金和制度支持,其中一个突出的范例就是吴哥窟的修复工程,中国专家与柬埔寨团队携手合作,让这座享誉(xiǎngyù)世界的标志性遗址重焕新生。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(yīlínnà)·博科娃(bókēwá)在视频中说。 “2019年,纪录片(jìlùpiàn)《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》播出,反响很好,促进了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。”郭青林说(shuō),“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,通过交流,增进友谊,共同开展石窟寺与土(tǔ)遗址保护研究与实践,共同为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。” “中国—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”活动(huódòng)现场(xiànchǎng)。(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) 如何让文化遗产从“博物馆”迈向(màixiàng)“生活场”?快手集团副总裁、快手研究院(yánjiūyuàn)院长余敬中说:“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(shìpín)认识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。快手公益基金针对濒危非遗项目,对传承人开展培训,给予专项扶持。短视频和(hé)流量也可以激发更多创作者(chuàngzuòzhě)和专业人员的参与。” 活动尾声,“数字中国创艺(chuàngyì)计划”在多方(duōfāng)见证下正式启动(qǐdòng)。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副总编辑尹杰阐释愿景:“以守正创新的创作力、智能技术的应用力、跨文化传播力为核心,培育(péiyù)兼具传统(chuántǒng)美学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。”随着启动键按下,一条以数字技术活化文化遗产、贯通古今中外的创新之路正式启程。 “数字中国创艺计划”启动。(图片由(yóu)活动主办方提供) 从石窟(shíkū)的科技修复到短视频的活力传播,守护文化遗产的答案愈发多样、愈发清晰。当古老的文化遗产碰上创意的火花,一条(yītiáo)超越时空的文明守护之路,正随着对话的深入,向远方不断延伸(yánshēn)。
「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」守护文化遗产 共启发展智慧——“中国—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”侧记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