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(乡村行·看振兴)毗邻统战破局“出圈” 浙沪乡村绘就共富新图景

体育正文 93 0

(乡村行·看振兴)毗邻统战破局“出圈” 浙沪乡村绘就共富新图景

(乡村行·看振兴)毗邻统战破局“出圈” 浙沪乡村绘就共富新图景

对地处经济发达区域的(de)高职院校来说,深入(shēnrù)产业集聚的县域办学是达成高质量产教(chǎnjiào)融合和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的有效途径,也是服务“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(chéngzhènhuà)建设”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。浙江(zhèjiāng)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2004年主动下沉县域,依托宁海模具和慈溪家电块状特色产业(tèsèchǎnyè)优势,先后建成(jiànchéng)宁海学院、慈溪学院两个县域产业学院,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,助推了县域块状特色产业转型升级,实现县校(xiànxiào)互惠共生。学校的经验表明,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办学应努力做到专产精准对接、县校互惠共生、产教深度融合和内部管理有效。 2003年,浙江实施“八八战略”,提出要“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(tèsèchǎnyè)优势,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”。“八八战略”的实施,为宁海模具、慈溪家电等块状特色产业发展(fāzhǎn)提供了巨大机遇,催生(cuīshēng)了对高素质技术(jìshù)技能人才的大批量需求。 此时,浙江(zhèjiāng)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刚升格举办高职教育不久,当年19个(gè)招生专业(zhuānyè)中仅有(yǒu)6个电子信息类专业,其余均为财经商贸类专业,“以商为主”的专业特征非常明显,与浙江(宁波)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(fāzhǎn)的产业格局不相匹配,严重限制了学校服务地方(dìfāng)经济发展的能力。为贯彻落实“八八战略”,校党委立足学校实际,作出下沉县域、依托县域块状特色产业发展工科专业、推动专业结构向(xiàng)“工商并重”转型的重大决策。 2004年,学校与有“中国模具之乡”之称的宁海(nínghǎi)县达成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(后(hòu)更名为宁海学院(xuéyuàn))协议,2007年建成并开启县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。宁海学院精准对接宁海模具产业,开设(kāishè)了(le)工业产品造型设计、模具设计(mújùshèjì)与制造、数控技术等装备制造类专业。2016年,学校又(yòu)与有“中国小家电之都”之称的慈溪市合作建成慈溪学院,设置了应用电子技术、电气自动化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电子电气类专业。 县域产业学院专业设置与(yǔ)县域块状特色产业的(de)精准对接,在推动学校专业结构转型的同时,为县域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目前,学校共有专业40个,其中工科类专业21个、商科(shāngkē)类专业19个,实现“工商(gōngshāng)并重”,与浙江(宁波)的产业结构高度(gāodù)匹配。学校“靶向性”专业调整,提高了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,夯实了服务(fúwù)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。 学校在长期(chángqī)县校(xiànxiào)合作探索中形成县域产业学院“三同”建设模式,实现县校互惠共生。 首先是同建,促使各方利益高度捆绑,奠定县校共生(gòngshēng)基础。宁海学院、慈溪学院建设总投资3.7亿元,学校、两地政府分别投资1亿元和2.5亿元,企业(qǐyè)捐赠2000万元(wànyuán)。此外,两地政府每年向产业(chǎnyè)学院拨付定额运行经费,并向产业学院教师提供住房、子女就学等方面的(de)支持政策。 其次是同管,构建多方共治体制机制(jīzhì),提升共生治理(zhìlǐ)效能。学校与两地(liǎngdì)政府成立(chénglì)县校合作会商委员会、产业学院(xuéyuàn)理事会、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小组、产教联合体理事会等管理机构,建立健全县校行企等利益相关者对于产业学院的多方共治体制机制,确保各方诉求得到合理体现。 最后是(shì)同享,确保各方投入得到(dédào)回报,释放互惠共生效应。通过下沉县域(xiànyù)办学,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(guójiājí)重点专业、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、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等重要项目和荣誉,下沉县域办学成为(chéngwéi)学校鲜明办学特色。两个县域产业学院现有在校生3000余人,累计毕业生近万人,超过4000人留在两地就业,助力宁海模具和慈溪家电产业形成稳定(wěndìng)的骨干高技能人才队伍;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30项,开发(kāifā)关键技术并授权发明专利132项。 学校(xuéxiào)在下沉县域办学中构建了“点线面”结合的产教融合体系,形成分层递进的校企协同网络(wǎngluò),推动产教融合系统集成演进。 首先,与县域龙头(骨干)企业开展点对点(diǎnduìdiǎn)微观合作。一方面,引入阳超模具等在(zài)宁海学院建成(jiànchéng)生产型模具教学工厂,提高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(jiéhé)效率。另一方面,与多家县域企业、中职学校基于互利双赢原则开展合作。 其次,与行业协(学)会开展点对线中观(zhōngguān)合作。与宁海县模具行业协会、慈溪市家电企业联合会基于共同发展(fāzhǎn)原则共建教育部协同创新(chuàngxīn)中心、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和“桃源智匠”微学院,共同开展人才(réncái)需求调研、制定人才(学徒)培养方案、开发课程体系。 最后,与(县域)园区开展(kāizhǎn)点对面宏观合作(hézuò)。与宁海县政府共同(gòngtóng)牵头(qiāntóu)成立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,与宁海(中国)模具(mújù)城共建宁波模具检测中心等六大模具公共服务平台,与(慈溪)前湾新区、方太厨具等共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,在慈溪智慧谷园区成立“智慧谷”微学院。 通过构建“点线面”结合的产教融合(rónghé)体系(tǐxì),使得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成为宁海学院、慈溪学院基本(jīběn)办学模式,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成为其基本人才培养模式。 市县两级除存在(cúnzài)空间距离外,还(hái)存在物质条件差距和文化差异,导致县域产业学院及其教职员工需付出额外成本维持办学效能。对此,学校通过制度设计提升(tíshēng)管理效能,激发县域产业学院及其教职员工的(de)内生动力。 一方面,稳步推进“放权强院”完善两级(liǎngjí)管理体制。学校(xuéxiào)根据产业学院发展需要,有选择性地向产业学院放权,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(jīzhì)。人事方面,将教职工岗位聘任、教职工考核和收入分配等权力逐步下放。财务方面,除了对二级学院的正常拨款外,设立产业学院建设(jiànshè)专项经费用于校区基建维修和日常运行,指导产业学院建立创收(chuàngshōu)、捐赠与资源有偿使用(shǐyòng)制度,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。事务方面,学校除保留规划制定、专业调整、招生计划编制、重大项目(zhòngdàxiàngmù)审批(shěnpī)等权力外,其余如招生、专业建设、人才培养事权均应放尽放。 另一方面,健全教职工“下县”工作(gōngzuò)激励体系。一是设立专项津贴,面向县域(xiànyù)产业学院教职员工发放交通、驻校(zhùxiào)等(děng)工作津贴;二是工作量(gōngzuòliàng)计算上浮(shàngfú),对县域产业学院教师完成的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工作按上浮10%的标准计(biāozhǔnjì)入工作量;三是职务(zhíwù)职称晋升倾斜,在县域产业学院工作的学校中层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,一般管理人员工作达到规定时间无须竞聘而直接晋升职级,教师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审中可顶替一篇核心论文;四是多方强化保障,设立校区管理办公室,不断改进县域产业学院的基础设施、教学条件和生活保障。 (作者(zuòzhě):张启富 系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)
(乡村行·看振兴)毗邻统战破局“出圈” 浙沪乡村绘就共富新图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